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勇    发布时间:2016-04-29 19:28:04    阅读次数:1906


 一、中华民族是历史演进的客观结果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一百多年的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因此,“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从漫长的五千年自在演进到近代以来被广泛自觉认同,最终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族体归属,既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尤其是日本侵略者凶残屠戮的结果。自从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直至今天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内涵从模糊到清晰、外延从不确定到明确,最终成为56个民族汇聚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民族共同体。

二、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自诞生以来就肩负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内民族问题置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逐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认知,逐步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逐步准确阐释了中华民族和国内各民族的辩证关系,进而形成了党的中华民族观。在党的中华民族观指导下,党积极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最终确立了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方针政策,确立并实施了以单一制国家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成功指导了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崭新关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

  党的中华民族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它包括:1.对中华民族属性的认识,即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共同体;2.对中华民族构成的认识,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构成,即中华民族的外延;二是中华民族的结构构成,即中华民族的层级问题,也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与它的构成部分之间的位阶。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党的中华民族观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逻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以及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实质,正确理解党的民族纲领、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知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及对民族工作顶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

三、党的中华民族观的认知过程

  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很频繁地运用“中华民族”一词,但是对此词的含义从未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对中华民族的属性及成员构成也没有进行过直接说明,这些表明党在早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是有一定局限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具有模糊性与矛盾性,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中华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例如,把“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而不是民族实体来看待;把“中华民族”等同于汉族,与“其他的弱小民族”并列对等起来;把“中华民族”等同于汉族和作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统称一起混合使用。

  这一时期党对“中华民族”的理解是混乱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认为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一样具有自决独立建国的权利,以致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里形成了一个双重民族压迫下的民族结构:中华民族处在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之下,弱小民族(少数民族)则同时受帝国主义和汉族统治阶级的双重民族压迫。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显然不符合中国民族问题实际,也不可能正确指导党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既是党幼年时期不能准确把握中国民族问题的真实反映,还是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模糊、混乱的反映,同时也是苏俄民族理论政策对早期中共深刻影响的结果。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认知。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这一时期是党的中华民族观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其中华民族观发生了符合抗战现实、历史逻辑的显著转型,最终成为科学民族观。

  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结合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认识,在长期领导各族群众革命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有了全新认知和科学理解,开始从民族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兼而有之的基础上认识中华民族,并在党的许多重要纲领文献中对“中华民族”的涵义与构成加以论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第一节中专以“中华民族”为题,阐述了中华民族之人口构成、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指出中国“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另外还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都己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此外毛泽东在论述用反抗手段来解除外来民族的压迫时,专门使用“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这一体现中华民族结构的新表述方式。这说明我党认知的“中华民族”不仅是包括国内各民族的共同体,也是拥有共同的几千年历史的血脉相连共同体,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已经上升到近似民族共同体的层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

  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涵义和构成更为明确的表述主要体现在1939年12 月八路军总政部编写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课本》明确写道:“中国位置于亚洲的东南部,……,分二十八个行省和蒙古西藏二行政区域。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耐苦,最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这段文字显著地体现了这一阶段党的中华民族观:一是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二是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构成,包括汉、满、蒙等几十个民族;三是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了国内各民族、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生死存亡厉害一致的”。面对日本侵略者置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的凶残暴行,党号召全体中华民族儿女团结起来抵御外辱,并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党早期的“少数民族脱离汉族乃至中国的民族分离权”观点被彻底地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这一个整体对外来帝国主义的自决权;另一方面是国内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权,实现了中华民族观的成功转型。

  因此,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已明显立足于“具有各民族平等融合整体意义上使用‘中华民族’”,“强调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内在统一性,实现了对中华民族认识的质的飞跃”。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华民族观成功转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正确结果,对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挽救民族于危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标志了党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逐渐成熟为一个真正的、立足于中华大地“真正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种中华民族观指导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党在一些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区,尤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新中国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地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了《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实行通则》、《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等,确立了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立并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确立并不断巩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对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一系列民族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极大提高。因此,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也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主体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有了坚实的国体和法理依据,而且得到了国际认可。

【本文系国家民委课题《十八大以来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丰富与发展》(2015—GM—001)的阶段性成果。】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